《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坚定抗疫信心 强化责任担当

成信大师生同上一堂“思政大课”
   期次:第462期      查看:127   

      本报讯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力支持配合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战略部署,切实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优势转化为支持防疫斗争的强大力量,3月9日下午,由教育部社科司与人民网联合组织的“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在线上开讲,学校组织马克思主义学院全院教职员工和学校本科生、研究生等在线认真观看了这堂生动的思政教育课。

       艾四林、秦宣、王炳林、冯秀军四位教授别开生面的讲授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四门必修课教学内容,立足中国抗击疫情的具体实践,用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涌现出来的一个个鲜活感人的实例,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更加证明了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极其正确和英明的,更加坚定了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抗疫必胜的信心。这堂大课给师生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引起了强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课程内容丰富,使人倍受鼓舞,进一步深化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认识,更加激发起大学生群体担当历史使命,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自觉性,进一步树牢了师生的“四个意识”,增强了“四个自信”,充分发挥了高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用。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侯连梅说,观看后很受启发,作为思政课教师,要端正思想,深化认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观。这次疫情防控效果显著,凸显了党的坚强领导,突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我们要有忧患意识、底线思维,每一个中国人都要有家国情怀、责任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进。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付立杰说,聆听了这堂精彩思政大课,我们要不断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的认识,以及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关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这两大关系之间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对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作为思政课教师的我们要增强疫情阻击战必胜的信心,全身心立足本职岗位,积极提高在线教学效果,为全民抗疫贡献自己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校团委兼职副书记、“青马研究会”指导教师周晶晶说,聆听了这堂思政大课,我非常感动、倍感振奋。在这场堪称史诗级的武汉保卫战、中国保卫战中,我们看到了又一代青年人奔赴前线保家卫国的样子。那些面容稚嫩的90后“战士”展现了他们最闪耀的青春风采,生活中他们是父母的“掌中宝”,疫情面前他们是大无畏的“逆行者”,他们用行动践行了青年人的理想、使命和担当。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将继续积极参与学校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成信学子的青春更具光芒。

      资源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19级研究生陈映说,疫情发生以来,我们国家以“中国速度”修建武汉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以“中国态度”封城,向人民群众普及新冠病毒相关知识;以“中国关怀”增援武汉、捐款、打击物价上涨……在短时间内控制住了疫情,让我感受到了国家的力量,人民群众的力量。一场疫情,让全中国人民心连心;一场疫情,让中国青年深刻理解自己肩上的使命与担当;一场疫情,让“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充分依赖群众”更为深刻;一场疫情,让中国的经济基础更为牢固。每一次灾难都会伴随着巨大的进步,我相信,我们国家一定会战胜灾难。

      控制工程学院学生毛世露说,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我作为大学生党员,更要坚定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念,结合当前疫情防控工作实际,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我们的国家一定会战胜疫情,春天一定会到来!

      应用数学学院学生郑媛之说,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中国的大爱、中国人民的责任担当和奉献精神震惊世界,这场疫情也深深引发我们对人与自然、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思考。作为大学生,我们应当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控制工程学院学生谭笑月说,在这场疫情中勇敢逆行的年轻风景,让我内心十分触动,他们将青春梦想扎根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创造了一系列的战“疫”中国速度、中国奇迹,从大课里,我明白了在这场疫情里,我们每个人都要担起爱国的责任,做国家的建设者和保护人。             

              (马克思主义学院)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0474次访问,全刊已有2615483次访问